参考音讯网7月29日报导(文/涂铭 罗鑫 赵旭)
百年来,一些外国人在送行的激流中,自动挑选参加我国共产党,与我国公民命运与共。百年恰是血气方刚,我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历久弥新。《参考音讯》记者看望了这些“洋面孔”中共党员的家人,听他们叙述与中共的故事与根由。
马海德:从医学博士到“洋赤军”
1935年10月,中心赤军通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甘苏区,这儿逐步成为我国赤色革新中心。也正是在这儿,美国芳香马海德将自己对我国共产党的模糊神往升华为坚决的崇奉。马海德生前回忆说,陕甘宁的阅历使自己“从一个革新的同情者成为一名为我国公民解放事业斗争的兵士”。
现年77岁的马海德之子周幼马日前承受《参考音讯》记者采访时表明,早在中学时期,他的父亲就对我国有所了解。“父亲在一本杂志中读到我国军阀混战的内容,校园要求学生据此写一篇关于我国的文章,父亲提交的文章表达了不要干与我国,让他们自己去处理的观念。”
1933年,马海德在欧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上海调查东方热带病并开办诊所。在上海,他通过宋庆龄的英文秘书、具有共产小事背景的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结识了宋庆龄。尔后,他开端参加外国人安排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他的诊所也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接头和开会的地址。不只如此,宋庆龄通过他购买许多医药器件送往中心苏区瑞金。
1936年,宋庆龄向马海德介绍了陕北赤军的相关状况,他了解后坚决果断容许乐意去协助赤军。马海德从上海出发到西安,终究抵达陕北,同行的另一人便是后来编撰《红星照射我国》的美国闻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抵达中共中心驻地保安后,毛泽东跟我父亲说,你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赤军卫生状况的调研?如果得了疟疾,得了伤寒、鼠疫什么的,这个部队就没有战役力了。你看看会不会有这个状况。”周幼马说。马海德用了10天时刻进行造访调研,得出发生疫情可能性不大的定论,构成一份调研陈述《中革军委卫生参谋海德同志观察赤军卫生作业的意见书》,由其时稀缺的蜡纸油印而成,现作为一级文物保存在中心档案馆。
其间,马海德成为我国工农赤军一员,屡次去往前哨,为赤军进行医疗救助。在宁夏同心县的豫旺堡,当地回民多姓马,原名乔治·海德姆的马海德正是从那时起,起了中文名马海德。
1936年10月,马海德随部队抵达甘肃,迎候前来会师的红四方面军,为他们供给医疗服务。“我父亲曾说,其时白日不能行军,由于国民党飞机在天上转来转去,所以只能晚上走。10月的甘宁区域现已下雪结冰,行军途中有许多小支流、小河沟。老乡管那条路叫‘五十里路脚不干’。我们光着脚过冰河,冰一踩就碎,下边是冰水,水下边仍是冰,真是冻得要命,头发丝儿都支棱起来了。”过河后,我们相互把脚搁在对面人怀里取暖,捂暖今后脚上满是血道子。一晚上要过几回河,几天都这样……
马海德参加了赤军会师前的最终一战——山城堡战役。“父亲曾给我讲过这次战役,他说炮弹在自己身边一次次炸响,子弹在身边、脑后乱飞。他躲在山脚下,简直快吓晕过去。这是他从来没有阅历的。很快,伤员被连续送过来,他这才从实在惨烈的战役局面中清醒过来,立刻辅导抢救伤员。”周幼马回忆说。
1937年3月初,马海德到了延安。他到延安的榜首件事便是找到毛泽东,申请参加我国共产党。从27岁参加我国共产党开端,马海德把自己的命运同我国公民的命运紧紧联络在一同。新我国建立后,马海德参加我国国籍,从事麻风病的防治作业。麻风病这一缓慢流行症在我国逐步得到操控。周幼马回忆说:“我父亲生前总说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好,我国共产党领导得好,把卫生、民政等单位集结起来,一同去山里头,去找麻风病人,对他们进行阻隔医治。”
1944年春,马海德、周苏菲和周幼马一家三口在延安。(陈钟昊 翻拍)
爱泼斯坦:以笔作枪宣扬我国革新
“我爱我国,爱我国公民,我国便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作业和日子同我国的命运联络在一同。”在北京八宝山革新公墓,一块册页状的石碑上有这样一行文字。这句话出自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个长着外国面孔的我国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饱尝劫难的中华大地上活泼着一批以笔作枪、以纸为剑的记者的身影,他们奔走在硝烟之中、交游于烽火之间,把惨绝人寰的实在者面孔和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英勇无畏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1957年参加我国国籍、1964年参加我国共产党的爱泼斯坦,便是这支部队中的一员。
1915年4月,爱泼斯坦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家庭。两岁时,他随爸爸妈妈来到我国,先居住在哈尔滨,后在天津久居。爱泼斯坦的爸爸妈妈曾因活跃与反犹轻视反抗而遭放逐。五岁时,爱泼斯坦随家人移居天津。旧我国的贫穷落后、列强的欺负,在他年幼的心里埋下对立轻视、众生相等的种子。
1930年,年仅15岁的爱泼斯坦成为《京津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从此敞开新闻生计。1937年,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役。爱泼斯坦的爸爸妈妈预备带他移民美国,但爱泼斯坦坚持留在我国,他深信正义终将打败凶恶,期望通过自己的尽力记载这一段血与火的前史。
“跟着日本人实在我国的当地越来越多,爱泼斯坦就当了战地记者。把采访的音讯发往小事各地。”爱泼斯坦的妻子黄浣碧对记者说,“他基本上都是跟着战役走,从天津出去,一向南下,边走边采访,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广东、江苏,哪里有战役,他就追到哪里报导,他把最实在的状况出现给小事,鼓动了中华儿女抗战的斗志,唤起了小事各国对我国抗战的支撑。”1939年,爱泼斯坦编撰《公民之战》一书,他在序言中写道:“已然身在我国,这就意味着要与我国公民肩并肩站在一同,支援他们的战役。”
采访中,爱泼斯坦不惧头顶呼啸而过的炮弹,不知疲倦地奔走于部队和乡民之间。他在文章中写道:“每座草屋、每堆干草都在维护人们防止逝世……台儿庄成功大煞日本戎行惟我独尊的气焰,不只我国的正规军能够打败日本戎行,并且入伍不久的新兵、配备很差的省级戎行也能够打败日本兵。这是由于我国战士知道为什么而战。这给我国、对日本、对全小事都上了一堂课。”
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参加了记者团前往延安,开端了长达四个月的延安之行。他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我国共产党领导人,创造20余篇通讯宣布在《纽约时报》上。
由于条件艰苦,延安的新闻作业还比较落后。对此,爱泼斯坦针对边区的宣扬作业向中共中心提出了许多主张,自动协助我国同行们。新华社宣布的榜首条英文新闻便是由他亲手修正的。
延安之行,使爱泼斯坦与我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影响他后来走上我国革新展开路途的重要关键,“我看到了我国的未来,其时我就深信反动派不能控制我国,新我国必定会在我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
新我国建立后不久,应中心公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约请,爱泼斯坦回到我国,参加新我国对外宣扬杂志《我国建造》(后更名为《今天我国》)的兴办作业。2004年,89岁高龄的爱泼斯坦以惊人的勤勉与意志完成了《见证我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他说:“在前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我国公民的革新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新华社发)
米勒:“洋八路”夫妻档的我国心
“我走了今后,你不要脱离我国。”现年91岁的中村京子回忆起老公汉斯·米勒20多年前和自己说的话,仍十分慨叹。“他其时身体不太好,最终跟我说了这句话。现在看来,我觉得米大夫说的是真没错,我国这些年的展开是一个巨大的腾跃,在这儿日子是真的美好。”
1915年,汉斯·米勒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殷实的犹太家庭。1939年,24岁的米勒获得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可是由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清洗,无法再回来德国。
汉斯·米勒的儿子米德华介绍,上大学时,父亲认识了一些来自我国的革新同志,通过他们介绍,米勒与宋庆龄领导的“捍卫我国同盟”获得联络,登上从法国开往香港的客轮,经廖承志等人介绍,由香港经重庆曲折前往延安,途中参加护送了国外协助我国抗战的药品。
“在前往我国的路上,对未来所要阅历的战役磨难,米勒恐怕一窍不通,但他满怀人道主义精力。”中村京子说,“投身我国抗战后,米勒很快成为延安小事和平医院的重要外科力气。但他不满足于此,自动要求去战役的最前哨作业,协助我国公民反抗法西斯实在者。在前沿阵地,米勒必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展开手术,饥饿与逝世如影随形。”
前哨的严酷环境加上过度劳累,严重影响了米勒的健康。因长时间劳累,膂力下降,疾病缠身,党中心为了米勒的健康和安全,决议让他脱离抗日前哨重返延安,在延安小事和平医院作业。经时间短疗养,米勒作为小事和平医院内科主治大夫一向作业到抗打败利。在这期间,米勒结识了毛泽东、邓小相等革新家,并与他们结下友谊。
1945年,日本姑娘中村京子来到我国实习做护理。日本屈服后,她地点的医院被八路军接收。她发现,“在手术队的时分,八路军保护老百姓,老百姓也保护八路军,就像鱼和水相同,是分不开的。手术之后,伤病员得送到后方,白日不能送。天刚刚亮,也就早上4点,由于解放军担架手工,老百姓有的人拿门板拴着粗绳子,抬走伤员送到后方医院去”。中村京子深受感动,决议也成为一位八路军女兵士。
抗打败利后,米勒抛弃了回国时机,参加了解放战役,担任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在解放战役中,米勒和中村京子相识相爱,结为夫妻。新我国建立后,1951年,米勒参加我国国籍,6年后,参加我国共产党。米勒先后在长春、沈阳、北京等地医院任职,为我国肝炎防备作业做出重要贡献。在他的辅导下,我国首先研制成功国内乙型肝炎血源疫苗,使我国乙型肝炎防治处于小事先进水平。
米勒的孙女米姿颐谈起爷爷奶奶说:“我挺侥幸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我能够从爷爷奶奶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方爷爷奶奶其时在革新战场上舍己救人和无私奉献的精力。他们在战场上不说‘我便是我’‘我是我自己’,这样不可,由于革新是一个大集体,他们需求一同举动。”(参加采写:强力静 陈钟昊)
汉斯·米勒与中村京子(汉斯·米勒家人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