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道光时期,正值19世纪上半叶清代中期向后期(即近代)过渡阶段,也是鸦片战役迸发前的约半个世纪。以往学界一般以为,乾隆朝今后我国陶瓷对外交易趋于式微,但跟着近几十年来水下沉船什物资料的相继发表,对此刻段我国陶瓷的对外交易状况有了新的知道。
本文试结合所发现此刻段的部分什物与文献资料进行归纳研讨,以提醒19世纪上半叶我国陶瓷对外交易继续开展、依然活泼的状况。仅仅相较于16至18世纪,此刻段的外贸重心呈现了显着搬运,从传统的欧洲商场淡出,在美国商场掀起小高潮,东南亚商场则成为新重心,日本等地也有少数交易。在此期间,我国外销瓷出产格式亦产生改变,转向粗放运营和薄利多销,出口量大,产品较粗糙。而因为首要商场挨近中华文明圈,此期外销瓷产品造型、装修等又回归到较传统的我国本乡风格。
关于清代陶瓷外销的研讨,学界评论一般集中于16至18世纪,而关于19世纪初至鸦片战役前夕我国陶瓷对外交易状况的评论和注重好像不行充沛,或抽象地以为该时段我国陶瓷对外交易趋于式微。笔者经过相关调查以为,19世纪上半叶的我国陶瓷外销应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在欧洲商场淡出,在美国商场掀起小高潮,以东南亚商场为新重心,与日本、琉球岛等区域也有少数交易交游。交易重心搬运东南亚商场的我国外销瓷转向粗放型出产,出口量大,产品较粗糙,产品造型和装修等回归到较典型的我国本乡风格。该现象印证了一些海关史学者的观念:实践上,19世纪上半叶的我国海商在环我国海区域仍坚持着与17、18世纪适当的规划。在进入19世纪今后,我国的陶瓷出口量仍不容小觑,与东南亚区域坚持了亲近的交易交游,并继续开展。
一 整体相貌——重心搬运、涨消并存
与16至18世纪我国陶瓷对外交易以欧洲商场为主的局势比较,19世纪上半叶我国陶瓷在世界商场的交易格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并未彻底阑珊、萎缩,切当地说,应是商场重心产生了搬运。在不同区域,交易的规划涨消并存。在这一阶段,跟着欧洲的华瓷消费商场趋于饱满,欧洲多国的本乡瓷器出产走向正轨,欧洲商场对我国瓷器的需求量日趋下降;美国的华瓷消费商场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20年代之前敏捷翻开,又在1820年今后日趋萎缩;与此一起,东南亚区域则成为我国陶瓷最重要的消费商场;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区域与我国的陶瓷交易规划仍较为有限。
(一)欧洲
18世纪下半叶,因为欧洲华瓷消费商场趋于饱满、部分国家开端把握了制瓷技能等原因,欧洲诸国对我国陶瓷的需求开端呈现下降趋势。1799年,首要运营我国瓷器运销欧洲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关闭。180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中止进口我国瓷器,欧洲多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进一步经过进步关税等方针对我国瓷器进行约束。19世纪上半叶,跟着制瓷技能在欧洲的进一步遍及,欧洲本乡所产硬质瓷已具有适当的商场竞争力,我国对欧洲的瓷器外销进一步萎缩。
〔图一〕 青花山水景色图荷叶边形汤钵清代“戴安娜”号沉船出水 采自周世荣、魏止戈《海外瓷珍与海底瓷都》,湖南美术出书社,1996年,第105页
〔图二:1〕 釉上彩绘立狮徽章纹盘清代“戴安娜”号沉船出水采自前揭周世荣、 魏止戈《海外瓷珍与海底瓷都》,第112页
〔图二:2〕 釉上彩绘立狮徽章纹盘清代“戴安娜”号沉船出水采自前揭周世荣、 魏止戈《海外瓷珍与海底瓷都》,第112页但中欧瓷器交易并非戛可是止、彻底阻滞。实践上,直至鸦片战役迸发之前,欧洲依然间歇性地从我国进口少数瓷器。据1994年《南洋商报》报导,在马六甲海峡打捞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淹没的“戴安娜”号沉船,出水了500箱、约2.3万件瓷器。该艘沉船为英国商船,意图地是印度加尔各答,由澳门港动身,应为其时英国东印度公司运营的一艘交易商船。出水瓷器中既有大批典型供给欧洲商场的欧式精密瓷,质量较高,如成套的青花山水景色图荷叶边形汤钵〔图一〕,青花山水楼台图把杯、山水景色图镂空双系果篮,白釉镂空果篮,白釉双系杯、奶缸、圆形盘、椭圆形盘,釉上彩绘立狮徽章纹盘〔图二〕等,应首要用来供给其时日子在印度的英国殖民者,或转运至欧洲。还有一批质量较粗糙、以闽南区域产品为主的外销瓷,如青花寿字纹盘、缠枝菊纹盘〔图三〕、梅纹盘、龙纹盘、釉陶牧童骑牛俑〔图四〕、童子俑等,针对的应是印度当地的中低端商场。
〔图三〕 青花缠枝菊纹盘清代“戴安娜”号沉船出水采自前揭周世荣、魏止戈《海外瓷珍与海底瓷都》,第106页
〔图四〕 釉陶牧童骑牛俑清代“戴安娜”号沉船出水采自前揭周世荣、魏止戈《海外瓷珍与海底瓷都》,第113页(二)美国19世纪上半叶,中美瓷器交易阅历了较为显着的转机。在此半个世纪内,以19世纪20年代为分水岭:此前,美国对我国的瓷器需求量猛增,1830年之后交易量锐减。
早在1783年之前,我国瓷器便连续呈现在美洲大陆,首要由欧洲殖民者带入。1784年,“我国皇后号”商船从美国纽约起航驶往我国,于8月28日抵达广州黄埔港,满载人参、棉花、皮裘、胡椒、铅等货品。同年12月27日,该船从我国满载货品回来美国,包含2460担红茶、562担绿茶、962担瓷器、400匹丝绸等,正式敞开了包含陶瓷在内的中美直接交易的华章。
1820年前后,中美陶瓷交易抵达一个顶峰。如在1816年,265箱青花茶咖具、600箱茶具和102箱混合瓷器,呈现在John Jacob Astor的一张瓷器订单中,总值约7304.86美元;1817至1818年,商人Robert Waln、John C.和William H. Smith从Caledonia号美国商船中购买了3000箱瓷器。可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中期,中美交易的商船数量显着下降,在1833至1834年的交易季度里,从广州归航美国的43艘商船中只要4至5艘船装载瓷器,总数不过1322箱,仅需4至5艘货轮即可完结装运。
美国在独立战役之后,我国商场忽然翻开,中美直接交易航线的注册,使得自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继续很多进口我国瓷器。但跟着欧洲瓷器工业的开展,其供给才能大幅度增强、产品更契合美国顾客的文明需求,便敏捷占据了美国商场,使得我国瓷器从这一时期的美国商场淡出。
(三)东南亚
19世纪上半叶,在面向东南亚商场方面,我国瓷器继续坚持了规划可观的出口量。1822年1月,从厦门港动身的一艘50余米长、15米宽的大型我国商船——“泰兴号(Tek Sing)”驶往印度尼西亚,在勿里洞岛和邦加海峡之间的加斯帕海峡罹难淹没。1999年,“泰兴号”沉船被澳大利亚某商业团队打捞,并于次年在德国纳高拍卖行进行拍卖,出水器物35至36万件,根本以陶瓷为主,该数字尚不包含未被打捞、遗留在水下的很多瓷器〔图五〕。此外,淹没于新加坡附近的道光晚期(约1845)的“迪沙鲁号”沉船(Desaru Wreck)于2001年5月被发现,连续打捞出陶瓷共约69726件〔图六〕。关于该时期我国陶瓷对东南亚外销的文献资料,有一份东印度公司的货品清单,记载了在道光四年(1824)一月二十五日,一艘从厦门驶往新加坡的交易商船,起航时所载货品内容包含32种各式尺度、款式的陶瓷器660250件、地砖10000件、笠石200块、1.2万把黑纸油伞,以及丝绸、烟草、干果、砂糖、茶叶等。另据1821年英国国会文件记载:“我国商船每年驶往爪哇、婆罗洲北部和西北诸港、苏禄群岛、望加锡及苏门答腊的一些口岸⋯⋯从我国出口的货品首要是粗陶瓷、丝织品、茶叶、家具以及其他华裔的日常用品。”约翰·克劳福德在其1830年出书的作品中说到:“供暹罗国国内群众商场消费的较粗糙的陶瓷器为本国所产,稍好一些的瓷器都是从我国进口,并且数量非常可观。”可见该时期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陶瓷交易仍坚持了适当大的规划。
〔图五:1〕 青花山石花蝶纹盘 邵壮拍照“泰兴号”沉船出水瓷器,我国国家博物收藏
〔图五:2〕 青花玉兰牡丹纹盘邵壮拍照“泰兴号”沉船出水瓷器,我国国家博物收藏
〔图六:1〕青花变形 “寿” 字纹盘“迪沙如”号沉船出水采自Maritime Asia-Desaru ship https://www.maritimeasia.ws/desaru/ceramics.html查阅时刻:2022年3月14日
〔图六:2〕 青花缠枝团斑纹盘“迪沙如”号沉船出水采自Maritime Asia-Desaru ship https://www.maritimeasia.ws/desaru/ceramics.html查阅时刻:2022年3月14日19世纪上半叶,跟着西方殖民控制的进一步深化,东南亚区域反殖民控制和压榨的战役愈演愈烈,但即便在杂乱的世界形势下,东南亚区域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交易目标。如在1805到1820年间,我国在东南亚从事远洋帆海交易的商船总吨数就已超越了英国来华船吨数的四倍以上;1820年前后,我国远洋职业与东南亚交游的船舶吨数与交易额,同西方任一国家在东南亚的实力比较,依然高居首位。该时期的陶瓷外销规划亦根本契合上述交易趋势,从1817至1845年间的若干艘沉船及文献资料来看,该阶段我国对东南亚的陶瓷交易应仍坚持了较大的出口规划。就单船载瓷数量而言,部分大型商船的陶瓷运输量创下了新的前史顶峰,如“泰兴号”沉船出水陶瓷35万余件,以及上述文献所录道光四年厦门赴新加坡的一艘交易商船装载陶瓷66万余件等。我国陶瓷作为大宗产品,在对东南亚的海上交易中应仍占有适当可观的比率。因而,仅从19世纪上半叶我国与东南亚继续的较大的陶瓷交易量而言,我国此刻至少仍与环我国海区域坚持了非常亲近的陶瓷交易联系。
(四)日本、琉球
在清代中日交易中,砂糖、象牙、黑檀、药种等是较常见的货品,占有较大份额,而陶瓷一般并不作为首要货品,只占其间较少的一部分。直至清代中晚期,中日陶瓷交易的数量和质量仍保持在较低水平。
例如日本文政九年(1826)漂至静冈县后被引航到长崎的“得泰船”,载满名贵香料、药材、珍玩,而瓷器只要四篓。另如道光年间在浙江宁波渔山淹没的小白礁一号沉船,出水陶瓷444件,有观念以为该沉船的供货目标是日本。从该船出水陶瓷状况看,数量较少、质量不精,器类以盘碗为主,与其时的文献记载及相关研讨根本共同。在这一阶段,日本瓷器出产根本自成体系,可以较好地自给自足,因而关于我国陶瓷的需求量也较为有限。
此外,19世纪上半叶,我国还向岛屿国家琉球输出陶瓷。如道光五年(1825)五月二十八日两艘琉球向我国进贡的商船归航那霸,道光六年(1826)六月,在自福州返程的琉球朝贡船交易清单中呈现了必定量的陶瓷货品。
整体而言,19世纪上半叶的我国陶瓷对外交易重心已搬运至环我国海的广阔东南亚商场,动辄数万件、几十万件的瓷器纷繁流向东南亚,进入本地居民及广阔华裔的社会日子中。从各窑场出口比率看,以闽南区域所产粗质陶瓷为该时期的外销瓷主体。美国于这一阶段进口我国陶瓷的规划在19世纪20年代前后有着较为显着的转机,阅历了骤增与锐减的改变。17、18世纪与我国坚持亲近陶瓷交易联系的欧洲此刻已不再很多进口我国瓷器,但也会派少数船舶交游于我国与英属殖民地之间,进口少数欧洲传统款式的精密瓷器。在东亚区域,日本仍坚持着较低的我国陶瓷的进口量,产品八成为粗瓷。琉球等环我国海岛屿也与我国坚持着必定的陶瓷交易交游。
二 交易港口——闽粤为主、多港出洋
在19世纪上半叶,我国陶瓷出口仍以广东和福建港口为主,船舶体量和吨位遍及更大,每年启航数量和次数尤多。除此之外,也或许有部分陶瓷经过上海港、宁波港等向外输出。
1830年约翰·克劳福德在所著《出使暹罗和交趾支那王朝记》一书中记载:“暹罗与外国交易,最多由我国输入⋯⋯由我国各港口航来的商船,多来自广东江门、福建厦门⋯⋯首要的产品为粗陶及瓷器⋯⋯”关于19世纪上半叶广东、福建港口在对外交易中各自的分工和特色,可经过安东尼·瑞德收拾的一份19世纪前期新加坡开埠前自暹罗、广东、福建诸港动身的南海帆船交易表中得到一些信息[表一],其在必定程度反映了其时两省港口的外销特色:
榜首,该阶段从我国动身赴南海交易的船舶,不管在数量仍是总交易吨位上,依然是以广东为主、福建为辅。表中所计算单位时刻段内从广东动身的船舶共146艘,自福建动身的约60艘,可知从广东港赴南海交易的船舶总数量约是福建港的2.4倍,且前者的船舶总吨数约为后者的1.4倍。
第二,去往中南半岛(如越南、暹罗)的我国交易船舶数量多、均匀单船吨数稍小,赴南洋(如廖内-林加、文莱、三发、坤甸、喃吧哇、马辰等)交易船舶数量较少,但遍及均匀单船吨数较大。相较而言,从广东港动身赴东南亚的交易船舶数量多、但均匀单船吨数稍小;自厦门港动身的交易船舶尽管数量少,但均匀单船吨数遍及较大,其间最大的船仅仅三艘从厦门驶往爪哇巴达维亚的我国大型商船,均匀单船吨数可达1100。而一般状况下,驶往东南群岛的远航商船均匀单船吨数在500吨左右。整体而言,19世纪初,自福建赴东南亚交易的船舶虽较广州港数量少,可是遍及均匀单船载货量大于广州交易商船。
第三,从[表一]来看,尽管同是赴东南亚进行交易,可是除了中南半岛的越南、暹罗,以及南洋的廖内-林加、爪哇区域一起有广东和福建商船外,广东商船、福建商船在其他区域好像各有分工、各有偏重:广东船偏重交游的国家有文莱、三发、坤甸、喃吧哇、马辰;福建船偏重交游的国家有吉兰丹州、丁加奴州、望加锡、安汶岛、苏禄、马尼拉等国。因为其时广州港、厦门港作为广东、福建省最首要的对外交易港口,因而两港对外交易商船的特色应也是广州港与厦门港的外销特色。广州在清代早中期是重要的外销瓷来样加工与交易中心,在17、18世纪陶瓷外销中扮演着重要人物。而在19世纪面向东南亚商场的我国陶瓷对外交易中,厦门港则扮演着更重要的人物。
关于我国清代嘉道时期厦门港的外销状况,有记载如嘉庆二十三年“洋船贩夷,止有碗、伞粗货,口务遂绌”;道光三年“厦防同知陞宝以厦门为放洋正口,有市侩私用洋驳载货挂往广东⋯⋯回棹时将名贵之货运回,粗货仍用小舟驳入厦口,致洋船失利日少,洋船倒罢”。上述记载好像表现了厦门港的对外交易遭到约束,但也有一些海外资料记载该时期的厦门港出口量仍不容小觑,如“19世纪30年代初,每年从厦门赴暹罗的大船至少有40艘。前往婆罗洲、孟加锡、巴达维亚、苏禄等地都是大型帆船”。形成不同文献记载大有收支的原因很或许与其时猖狂的私运行为有关。在19世纪上半叶,厦门港的实践对外交易量应仅次于广州港。
就陶瓷交易而言,如从厦门港动身的“泰兴号”沉船中发现约35万件瓷器,本文[表一]中对厦门港单体交易船舶吨数的记载,以及《厦门志》中关于厦门船舶赴东南亚诸国输出包含很多“永春窑之瓷瓶”等货品的记载,均可印证厦门港在此刻段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针对东南亚商场的陶瓷出口使命。
此外,该阶段的外销瓷或许也有少部分经由宁波港、上海港出口。在19世纪20年代末,由上海、宁波等处发启航行至南洋群岛,与暹罗、安南、菲律宾等国家互易商货的帆船有40余艘。其间,宁波港在其时或许承担着必定的对日交易,例如载有瓷器的“小白礁一号”沉船,有观念以为其或是一艘从由宁波府下辖口岸出洋赴日本的外贸商船。而清嘉庆时期,上海“海舶帆柱足以达闽、广、沈、辽之远”,“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交易货品包含棉花、陶器、瓷器、茶叶、生丝等。
三 产品特色——高精至粗朴、来样加工至本乡风格
整体而言,在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我国出口瓷器的层次根本保持了较高水平,首要针对欧洲、美洲商场;外销瓷出产中心仍以景德镇为主,兼有广州、福建等地的窑场;出口产品以景德镇或广州出产或加工的胎釉细润、造型规整、图画繁复精巧的青花、釉上粉彩等细瓷为主,兼有石湾窑、德化窑白瓷等。器类多为日子日用瓷,如餐具、咖啡具、茶具等,其间不乏专为中上阶层定制的纹章瓷、摆设瓷等高级产品,工艺非常精深。
19世纪初,景德镇瓷器的出口量日趋下降,工艺水平亦逐步下滑,而福建滨海内地一带的巨细窑场敏捷开展,形成了以出产外销瓷为主的大型陶瓷产区,其产品首要针对东南亚商场巨大的交易需求。整体而言,此阶段我国出口瓷器的改变特色可归纳如下:
榜首,质量由高精至粗朴。如上所述,这一阶段景德镇窑瓷器的出口量及产质量量应均日渐式微,此刻的外销瓷主力军逐步改变为闽南泉、漳区域的德化窑、东溪窑、漳州窑或粤东区域等窑场所产瓷器。从品种来看,以青花瓷为主,兼有白釉瓷,青白釉瓷,褐釉、绿釉瓷,釉上彩瓷等,多为盘、碗、杯、碟、壶、罐、盒等日子必需品。
这类闽南瓷器遍及质地粗朴、质量不高。以青花瓷为例,胎中有杂质,多呈灰白或米白色,釉色青白,图画以简略的花卉纹、几许纹饰为主,兼有山石景色纹、人物纹等,青花发色蓝中略发灰,色料浓重处常见“鸡爪纹”,绘画笔法任意坦率,落拓不羁,常以寥寥数笔快速描绘概括,俭朴任意,部分小件器物有“芒口”,应为覆烧、对扣烧等装烧工艺所造成的。制品瓷货中可见生烧、变形、串烟、爆釉、剥釉、流釉等现象。
第二,由来样加工到本乡风格。自明代晚期,我国出口的外销瓷中即盛行很多的外国款式,有从器形上仿照欧洲金银器等造型者,有装修布局、装修纹样参照西方盛行艺术形式者,有直接在瓷器画面中制作西洋人物者,或受订单要求书写洋文、订制家族徽章等,整体风格带有浓郁的西洋气味,这种状况至清乾隆朝时亦非常显着。道光今后,跟着我国陶瓷交易重心的搬运,欧洲商场需求量的削减、东南亚商场的再次兴起,我国外销瓷的整体装修风格又由盛行一时的来样加工的西洋风格改变为根植于我国本乡的传统艺术风格,这在“泰兴号”沉船、“迪沙如号”沉船出水瓷器中得以表现。以上述沉船出水的青花瓷为例,器形根本为简略的盘、碗款式,纹饰八成较单一,有洞石牡丹纹、冰梅纹、玉兰斑纹、菊纹、竹纹、仙鹤纹、鱼纹、婴戏纹、月下人物图纹、吉语文字及诗文名句等,整体呈现出较典型的我国传统装修相貌。
此阶段,我国外销瓷风格的改变与其针对的首要交易商场区域、消费集体的改变密不可分。
一方面,受地舆要素约束与人文要素影响,地处环我国海的东南亚区域诸国自古以来与我国建立了非常亲近的联系,不断遭到我国文明的影响,二者的精力诉求、审美眼光等方面存在必定的共性,对具有我国本乡风格的外销瓷有较大的承受度。
另一方面,至19世纪,我国移民活动开端盛行,赴南洋务工、务农、经商的华裔尤多,尤其是海禁免除之后,“移民热”高涨,合法或偷渡出境的状况层出不穷。19世纪控制爪哇的英国人莱佛士在《爪哇史》中写道:“(这种)船舶称为‘戎克(Junk)’,这种船舶每十艘傍边就有八艘每年从广州和厦门载米、茶叶、铁器、油纸伞、瓷器⋯⋯这些帆船每年都带来一种名贵的输入品,即一百至五百名勤勉的同乡⋯⋯刚到之初,他们都作为苦力被雇佣,一旦投身于交易、出工业、房地工业,他们便很快殷实起来。”依据莱佛士所计算的1815年爪哇人口结构表显现:该年巴城华人为52394人,全爪哇华人为94441人。据计算,直至鸦片战役前夕,东南亚华人人口已达150万左右。如此数量巨大的我国移民侨民具有根深柢固的家族观念,他们迫切需求很多具有我国本乡传统款式的日用器物以寄予自己的乡土之情。如在“泰兴号”沉船中发现的刻“福神”“赤嶺,道光二年端月置,显考廷柱杨公墓。男,浙江、北海,孙振源、振瀠立”字样的石碑,石砚台,底刻“孟臣制”款的紫砂壶等,均能一窥消费商场人群的文明认识与精力需求。亦有一则关于1839至1841年间新加坡对外交易状况的文献佐以印证,该资料记:“我国帆船每年运来的货品,有茶叶、生丝、樟脑、土布(有黄、蓝二色),很多的粗瓷器,以及其他供给本地与附近各州的华裔需求的货品。当他们抵达时,我国阛阓总是极端热烈。”反映在瓷器消费上,简练质朴的我国传统款式日用粗瓷本钱低价、价格便宜,很好地投合了当地的群众消费商场。
四 产销形式——粗放运营、薄利多销
〔图七〕 青花贴印花篮纹盘残件作者摄清晚期,福建安溪窑口出土标本由安溪博物馆供给
〔图八〕 青花婴戏纹碗叠烧标本作者摄清晚期,福建德化窑出土标本由德化县陶瓷博物馆供给如上所述,19世纪上半叶的我国外销瓷已进入中低端、大规划的出产营销形式。为了进步平等条件下单位时刻内的产品数量,闽南窑场广泛使用了贴印青花的装修工艺〔图七〕,以及叠烧〔图八〕、对扣烧〔图九〕等装烧工艺。此外还经过将横式阶层窑进一步遍及等方法,极大地拓宽了窑炉空间利用率,进步了单位时刻、空间内的瓷器产值,降低了本钱。可是与此一起,也难以避免地降低了陶瓷的质量,呈现了胎釉不行精润,纹饰绘画马虎,器物变形、剥釉、生烧等状况。由此可见,该时期我国外销瓷器从依托精深新颖的工艺、寻求“高精尖”质量,改变为依托扩展出产规划、进步产品数量的“短平快”外延型增加方法来盈余,出产形式已从偏集约型转向粗放型。但笔者以为,产质量量的好坏不能简略地与该类货品的对外交易是否“昌盛或式微”直接划等号,正因如此,我国外销瓷工业在清代中晚期经过另一种形式得以生计、继续蓬勃开展,更是灵敏依据不同的世界商场环境和供需联系自发且及时地调理出产形式的具体表现。
〔图九〕 青花菊纹杯对扣烧标本作者摄清晚期,福建德化窑出土标本由德化县陶瓷博物馆供给从清代中晚期政府层面看,关于粗瓷等大宗货品,根本持活跃鼓舞出口的情绪,这在陶瓷出口税方面有所表现。道光五年(1825)五月二十八日两艘琉球进贡船归航那霸时购入的货品清单中对各类货品的免税额记载显现,该船共装载瓷器10560斤,每斤对应税银约0.0016两,税率最低的为同船的甲纸,装载25000斤,每斤对应税银0.00063两,税率最高的为洋参、银珠,别离装载6500斤、2000斤,每斤别离对应税银0.105两、0.273两⋯⋯;而道光六年(1826)六日自福州返程的琉球朝贡船货中,装载45697斤粗瓷器,每斤对应税银0.001两,装载木香4000斤,每斤对应税银0.004两,装载虫丝3700斤,每斤对应税银0.006两,装载苏木32000斤,每斤对应税银0.0015两,装载徽墨80斤,每斤对应税银0.005两,装载玳瑁3000斤,每斤对应税银0.03两,装载上象牙100斤,每斤对应税银0.032两⋯⋯由上述资料可知,陶瓷在同船货品中属税率低下的一类,但若以分量比较,陶瓷在部分商船中仍归于占比较大的一类,如上述道光六年的船中所载瓷器分量仅次于茶叶,而其对应税银却仅占总税银额的3.1%。另在一份1844年部分广州商业报告书的记载中可见,出口税如南京棉布和瓷器略低于3%,最低的如纸扇税率为1.5%,大黄略高于3%⋯⋯糖6%,冰糖6.5%,矾石和八角8%,土茯苓8.5%,茶叶超越10%;而罗伯聃先生估算出的关税率为:瓷器和裁缝1%-5%⋯⋯八角、黄白糖、信石8.5%,云石片10.5%,桂子11%,桂皮和各种茶叶则都是12%,也能显着看出陶瓷出口税率根本在5%以下,归于税率低下的一类货品,意图应是要影响此类产品的出口交易。五 结语
综上所述,19世纪上半叶是我国陶瓷外销的又一个转机阶段,从整体交易规划和活泼度看,并非“趋于式微”,但我国陶瓷对外交易格式的确产生了必定的内涵改变,重心产生搬运。
依据现在所见该时期出水什物所见,如“泰兴号”“迪沙如号”“小白礁一号”“戴安娜号”等沉船出水瓷器的状况,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见清代嘉道今后我国陶瓷外销的整体相貌相较17至18世纪,呈现了较显着的交易重心搬运的状况:跟着欧洲制瓷业的萌发和制度上对我国瓷器进口的约束,我国瓷器逐步在欧洲商场失掉主导地位,但对欧洲的陶瓷交易并未彻底消失,仍有小批量精巧的西洋风格我国瓷器输出欧洲;美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20年代掀起了进口我国陶瓷的小顶峰,但在此后又逐步淡出;东南亚区域在此阶段成为我国陶瓷对外交易中非常重要的外销商场,数量可观的我国滨海区域所产粗瓷涌入东南亚各国商场。跟着吨数高达1100的大型远洋帆船的呈现,部分船舶所载交易瓷器数量极为可观;一起,日本也在进口少数的我国外销瓷,所需的八成是我国粗瓷,此外,如琉球岛屿等地,亦在此刻连续进口我国陶瓷。
从交易港口看,我国外销瓷依然首要从广东、福建港口动身,八成由吨数较大的大型帆船装载,其间福建厦门港因为间隔闽东南外销瓷产区较近,在面向东南亚商场的陶瓷出口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人物。
该阶段针对东南亚商场的我国外销瓷首要由福建、广东等滨海一带窑场出产,以闽东南所产瓷器为主,整体质量较粗糙,层次不高,以盘、碗、杯、碟、壶、小型泥塑等日用器皿、把件为主,清代早中期景德镇所产的精巧瓷器骤减,高级摆设瓷占比较少,装修由独具西洋风格的来样加工回归至根植于我国本乡的传统艺术风格。该改变首要因为这些外销瓷的供给目标八成为东南亚当地一般居民及很多的移民华裔,他们对瓷器的经济实用性需求更高,且在审美上更偏好我国传统装修,因而价廉物美的我国风格粗瓷更能满意他们的日用需求。此刻我国外销瓷的出产形式从集约型转向粗放型开展,薄利多销,而较低的陶瓷出口税率也必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陶瓷继续的出产和外销。
注:本文作者单位为我国国家博物馆,原文标题为《19世纪上半叶我国陶瓷对外交易开展及相关问题研讨》,全文原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2期,汹涌新闻经作者授权转刊时,注释未录入。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